乐彩彩票welcome大厅

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里社科·科普|科普话钱塘 :宋代募兵制

发布时间:2024-01-22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孙子兵法》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古典的军事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开篇第一句即“兵者,国之大事”,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因此,军队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历朝历代关注的国家大事。从秦建帝制始,就规定了平民需尽服兵役的义务;到了汉代,健康男性平民须强制完成两年的“正卒”役;唯独到了宋代,平民无需强制服兵役,国家实行的是募兵制,即职业兵制度。

募兵制的萌芽出现在中唐时期。因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等原因,导致原有府兵制度下的军队逐渐脱离中央政权的控制,雇佣兵性质的军队建设初露端倪。到了宋代,由于宋太祖以兵变起家,对于军队的掌控愈加严格,因此具备更高的战斗力和专业性的职业兵制度——募兵制成为宋代的主要军制。

既是募兵,应征者就需要符合应聘要求。宋太祖专门挑选了一批强壮的军士作为“兵样”,分送各地用来作为招募士兵的样板,“标兵”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征兵的需求增多,又改置“等长杖”,以身高尺寸来招兵,募兵的要求逐渐形成量化的数据标准。据宋代《军防令》记载,入伍士兵的身高最低须达到五尺二寸,宋代一尺合今31.68厘米,五尺二寸相当于一米六五左右;此外还要检查士卒的跑跳动作和视力。被录取成为军人后,平常要接受战术阵法和武艺方面的军事训练,定期考核保证战斗力,以确保有战争需要时就能直接上战场。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和厢军两大群体。禁军相当于主力,是“守京师,备征戎”的精兵,厢军则是驻扎在地方上维护治安以及完成劳役的地方军。禁军又分“班直军”和“三衙军”两个大类,收入远超厢军,班直军的地位较高;如果被分配到捧日、天武、龙卫及神卫四个指挥使之下,会被称为“上禁军”,身份地位待遇都超过其他军人。厢军也有河清军、壮城军、桥道军、作院军、装发军、船坊军等兵种之分。如果是“桥道军”,就相当于当了今天的工兵;如果成为“船坊军”,就是水军或造船工人;收入最低的则是负责送信的“铺军”。

百姓一旦被招募成为士兵,便终身“仰食于官”,靠政府发的俸禄养家糊口。士兵的俸禄由饷银和口粮组成,饷银因职位和军种不同差异很大。以宋真宗时为例,“上禁军”俸禄一月五千钱,禁军一千至两千,厢军通常只有三百文,甚至有些老弱厢军的军饷仅够买油盐之用。士兵的口粮也相差很大,禁军的口粮数量和质量通常都能保证,而厢军就经常被克扣。由于是终身的职业兵,士兵中既有精锐的少壮士兵,也有不堪战斗的老弱病残之人,冗兵现象严重,于是宋代又流行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宋代诗人钱易曾为守边军人写诗:“曾见南兵苦,征辽事亦如。金疮寒长肉,纸甲雨生蛆。山小埋霜骨,河枯胪腐鱼。黎元无处哭,丁户日相疏。”可见一名前线战士的艰辛。

募兵制也带来了庞大的军费开销。宋人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虽然有些夸大,不过养兵之策确实给宋代的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举国之力养军,宋代的军事力量也并非大众想象得那般孱弱,反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军事力量相对强悍的一个时期。虽然募兵制存在诸多不足,但是依然要承认,它使平民摆脱了服兵役的义务,使军队职业化,促进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