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彩彩票welcome大厅

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宋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发布时间:2024-01-02

|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新年来临之前,人们总会热衷盘点和交流自己一年来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和收获。年终绩效管理虽说是现代才出现的一个名词,不过中央政府对官僚系统的管理实践,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异曲同工的,也会在岁终之时通过特有的形式盘点各级官员的成绩,这种考核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而诞生、被称为“考课”或“考绩”。

早在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开始通过考核检验官员的工作能力和治理水平。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管理方式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中央政权对官员的要求也更加细致,在考核方面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一整套制度,在宋代做公务员可是一点都不轻松啊。

宋代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主要以人口规模和农业发展水平作为依据,类似于我们现在考核中主要的KPI指标,这种考核方法沿袭自唐代,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农耕社会的特点。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员考绩的考核内容上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酒、盐、茶这些国家垄断项目的经济指标也纳入考核体系、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不断增加比重。

宋代考核官吏绩效的方式主要有磨勘制、历纸制、巡视制三种方法。其中磨勘制度对于官员升迁变动的影响最直接,因为宋代官员提拔或者地方官改任京官都要通过磨勘法进行考察。

宋真宗时期,有一位叫张祥的官员,曾犯贪赃罪被罢黜为江州参军,后来担任主簿、还被提拔为县尉,三任考核成绩都比较突出。但在提拔前的磨勘过程中发现了他以往贪赃的经历,宋真宗认为此人不能做主官、只能做幕僚,就不再提拔任用。

磨勘过程中的口碑与印象分也很重要。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生共参加了5次科考,在快50岁的时候终于进士及第。为官期间,柳永勤政爱民,经过三任六考的艰苦历程后,终于熬到了磨勘期满。就在他满心欢喜以为要升京朝官的时候,却被吏部卡住,理由是磨勘制度对年龄有规定,年满70岁就要直接“退休”、不再接受磨勘考核。这下柳永急了,千方百计求见了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听后问他:“你作曲吗?”柳永回答:“跟宰相一样,作曲。”谁知晏殊听后却摇摇头:“虽然我也作曲,可我不作‘彩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曲子。”柳永懂了,原来年龄的限制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原因是他“风流才子”的名声太盛,给人留下了放浪不羁的印象。在宋代,磨勘不仅考察官员的政绩,也考察官员的品性。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凭年资论升迁的局限性,所以导致宋代许多官员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到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历纸制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年度总结,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鉴定,即官吏每天自记功过并提交上级,也就是自己填写考核表格;另外一种是先由上级记录下级官吏善恶及德才表现并作为考核依据,再由审官院或吏部等机构复查其考绩,考核结果记录并公布,作为赏罚和升降官吏的依据。

巡视制是指皇帝不定期派官吏到各地巡视、开展考察复核的制度。这些巡视官吏是从各个部门临时抽来的,充任按察使、采访使、察访使、宣抚使等,其主要任务是廉察官吏,复核与考评治理实效。

这些宋代的考核方法,贴近基层,注重量化。分层分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在中国已经存续了千年,形式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也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